武汉晴川学院:青春赋能乡土,电商架桥振兴——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

 发布时间:2025-08-15 15:52:16
来源:城市在线
 字体:

  青春赋能乡土 电商架桥振兴

  —— 武汉晴川学院 “行走的思政课堂” 助力乡村振兴实践

  在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进程中,乡村振兴作为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根基,正呼唤多元力量参与共建。武汉晴川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以“行走的思政课堂”为载体,将大学生实践育人与乡土发展需求深度对接。

  商学院组织学子分赴十堰、孝感等地,以专业所学为笔、电商宣传为桥,探索“产业+文化”协同赋能模式,让理论实践与乡村需求同频共振——这既是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生动实践,更是青年学子在支点建设中锤炼本领、彰显担当的具体行动。

(十堰地区实践团合照) (宣化店镇地区实践团合照)

  深耕产业沃土 激活农产价值

  十堰分队聚焦当地特色农业,以“寻宝、发声、织网”为主线构建全链条宣传矩阵,让“乡土好物”借电商之力走出大山。

  实践团先深入田间地头调研,在玉米田、西瓜地、蔬菜大棚中储备第一手素材;再通过制作宣传视频、撰写推广文案、开展直播带货等方式,为金花葵、优质西瓜等特色农产品“发声”;最终推动宣传转化为长期效益,实现因“网”识货、因货“知”村的良性循环。

(实践团成员考察玉米田)

(实践团成员拍摄金花葵种植基地)

(实践团成员与西瓜书记合照)

(实践团成员亲身体验蔬菜采摘)

  在安阳镇,实践团成员不仅手把手向村部主任传授自媒体视频拍摄技巧,还通过直播助力果园宣传。“思政课堂不在教室,而在泥土里、汗水中。”一位成员感慨,每一次素材拍摄、每一场人物采访,都是对“用所学回应土地呼唤”的生动诠释。这种“实践赋能+教学相长”的模式,既激活了农产品的市场价值,更让青年学子在田间地头读懂了责任与担当。

(实践团全体成员合照)

  联动政企资源 文旅融合兴村

  孝感分队立足宣化店镇实际,以“文化宣传+政企协同”为路径,探索红色文旅与电商助农的融合之道。

  团队主动对接当地政府,精准把握“扩大地域知名度”的需求,将红色文化、特色手工艺等文旅资源与电商推广深度结合。成员们走进中原突围纪念馆、颜东山将军陈列馆,用镜头讲述革命故事;深入严畈村、茶坳村,通过新媒体矩阵传播竹编等非遗技艺,让“乡土文化”借电商平台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实践团成员前往中原突围纪念馆考察)

(实践团成员考察颜东山将军陈列馆)

(实践团成员进行助农直播)

  “重走突围路,仿佛看到先烈们的奋斗身影。”实践中,青年学子在红色沃土上感悟初心,将思政理论转化为策划巧思——直播间里,竹篾制品与红色故事相映成趣;推广文案中,非遗技艺与乡村新貌交相辉映,形成“文化引流、电商变现”的良性循环,为当地文旅产业注入青春动能。

(实践团成员合照)

  协同赋能共绘振兴画卷

  从十堰的“产业宣传”到孝感的“文化赋能”,两条实践路径虽各有侧重,却共同践行着“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政理念:前者激活了农产品的经济价值,后者放大了地域文化的传播效能,最终通过电商纽带实现“两地实践、一体成果” 的融合效应。

  此次实践,是高校将思政教育融入乡村振兴的生动探索,更是青年学子响应 “支点建设”战略的具体行动。正如实践团成员所言:“青春的价值,在于将个人成长汇入地方发展与国家需要。”未来,武汉晴川学院将持续深化“产业+文化”协同模式,让青春智慧在乡土大地绽放更多光彩,以电商为笔、初心为墨,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续写新的篇章。


>更多相关文章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CopyRight(C)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201319号 版权所有
网站所刊载信息部分转载自互联网,不表示本网赞同其观点|新协联盟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