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声的遗响——从苍穹飘落下来的天籁之音,传唱着楚韵千年|“昇花”志愿服务团队三下乡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8-30 21:36:49
 字体:

  楚声的遗响——从苍穹飘落下来的天籁之音,传唱着楚韵千年|“昇花”志愿服务团队三下乡实践活动

  自古以来,歌声都是人们直抒胸臆、记录生活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也是最生动自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时代变迁中,各族民歌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彰显出旺盛的生命力与凝聚力。到了新时代,人民群众继续以动听的民歌,唱出社会发展新风貌、民族文化新传承、美好生活新向往。

  早晨九点,队员们如约到达监利文化馆,文化馆工作人员热情欢迎并邀请入座,在这次讲座上,队员们从赖老师的深入浅出的演讲中了解了啰啰咚其发音为监南地区方言,形成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独特风格,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啰啰咚”曲调高亢悠扬,旋律抒展自由,是平原地区唯一的具有山歌特点的原生态民歌,具有独特艺术研究价值。赖老师对栽秧号子啰啰咚的专业解读具体而生动,唱腔清新明亮、高亢悠扬,演唱技巧高超,把啰啰咚的接力式的传声唱法、复调音乐的特色和“无伴奏自然和声”的特点展现的淋漓尽致。

  到湖北秧歌,不能不提荆州监利一带的栽秧号子啰啰咚。2008年,啰啰咚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啰啰咚通过秧田水波的荡漾传送,宛如从苍穹飘落下来的天籁之音,传唱着楚韵千年。

  由于受现代化、城市化和社会风尚的影响,“啰啰咚”的传承者基本是老年人。为了培养青年传承人和扩大啰啰咚的影响力,监利市文化馆)在黄歇、柘木、尺八、汴河、朱河、上车、棋盘、桥市、网市9个乡镇建立了传习所(点),每年还组织省市级传承人到中小学开展教学活动、举办啰咚演唱培训班、举办啰啰咚专场演唱会等活动。文化馆希望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加入到“啰啰咚”的保护行列,使啰咚乘着音乐的翅膀穿越荆楚灿烂的天空、飞向更加高远宽阔的中华蓝天!

  啰啰咚就是极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汉工程科技学院暑期三下乡“昇花”志愿服务团队赴监利参加楚韵艺堂——2025年监利市全员美育夏季公益培训班,听他们讲述歌声中的时光流转、情意绵长。

  在为期五天的教学活动中,老师教得认真,学生学得起劲。学员们热情高涨,积极跟唱。不仅学到了理论知识,更通过现场教学感受到了啰啰咚的独特魅力。培训结束时,学员们集体合唱了“啰啰咚”,大家纷纷表示我们这代人要好好学习“啰啰咚”,回去后将今天学到的民歌教会团队的全体队员,让这一文化瑰宝继续传承下去。

  美好总是短暂的,在活动结束后,团队仔细研讨,认真钻磨,希望助力古老非遗文化焕发新生。博采口语,新颖别致,往往参差错杂,此起彼落,妙趣横生,“啰啰咚”打开了学生新世界的大门,也燃起了学生保护非遗文化的决心。

  青衿之志,履践致远;生逢盛世,肩负重任;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在接下来的实践活动中,“昇花”志愿服务团队将坚守初心、全力以赴、挺膺担当、奋发有为,继续秉承“传承非遗、创新发展”的宗旨,积极成为非遗文化的传播者和守护者,以昂扬的姿态追逐梦想,在拼搏中成就青春华章,助力非遗文化活态传承!

  青春护碧水 调研探清源——“昇花韵竹”志愿服务团队三下乡实践活动

  为深入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响应长江流域生态保护号召,提升公众水资源保护意识,7月2日,武汉工程科技学院三下乡“昇花韵竹”志愿服务团队赴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开展了水资源保护科研考察活动。团队深入当地湿地公园、水利部门及生态保护机构,通过实地调研与交流,为英山县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

走进英山探水源,志愿服务护生态

  考察期间,团队先后走访了英山县千斤坪湿地公园和两河口公园,对湿地生态系统的水质、植被及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详细记录。在长安大桥、城南大桥和毕昇大桥等跨河点位,队员们采集了水样并观察了河道治理情况,重点关注了生态保护措施。团队成员表示:“英山县河流水质整体良好,但部分区域存在生活垃圾堆积问题,需加强公众环保意识。”

政府座谈学政策,科技助力护江河

  团队还拜访了英山县水利和湖泊局、黄冈市生态环境局英山县分局及英山县人民政府,与相关负责人就水资源管理政策、污染防治举措进行了深入交流。县水利局工作人员介绍了近年来推行的“河湖长制”成效,生态环境分局则分享了水源地保护监测技术。团队负责人提出建议:“可结合智慧化监测平台提升流域管理效率,同时扩大环保宣传覆盖面。”

青年担当护长江,生态未来共努力

  此次考察中,团队通过科学检测与调查,形成了水资源保护建议的初步报告。队员们表示,将会把调研成果反馈至相关部门,并计划联合当地开展社区环保宣讲活动。英山县生态环境分局对团队的务实工作表示赞赏,期待未来在公众参与层面深化合作。

  “昇花韵竹”团队表示,此次调研活动不仅为学术研究积累了数据,更深刻体会到基层生态保护的挑战与创新。未来团队将持续关注英山县水资源保护进展,为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贡献青年力量。


>更多相关文章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CopyRight(C)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201319号 版权所有
网站所刊载信息部分转载自互联网,不表示本网赞同其观点|新协联盟中心